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化、技術革新的速度日益加快,作為企業競爭力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。而在人力資源管理中,工資制度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。科學、有效的工資制度不僅可以保證員工按照企業戰略計劃的規定,發揮各自的機能,而且還可以鼓舞員工士氣,進而發揮創造力,為形成企業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做出貢獻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湘麗認為,我國正處在向高度工業化邁進的道路上,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及產業結構的變化,在新形勢下建立牢固的競爭優勢,就要求企業用更科學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人力資源。了解工業發達國家的工資制度,對我國建立科學、有效的工資制度具有借鑒作用。
劉湘麗介紹說,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,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。首先,工業發達國家都進入了經濟低增長的階段。由于國內市場規模的飽和、國際競爭的激化導致企業生產規模下降,勞資雙方不得不面臨“要就業還是要工資”的兩難選擇。經過反復磨合,勞資雙方終于達成共識,為了維持就業與工資水平,必須采取更加積極、有力的措施來提高勞動生產率。而在所有可供選擇的戰略中,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被視為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、最有可能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戰略。在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下,為提高勞動生產率,首先要增強員工的能力,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,最大程度地發揮員工的潛能。其次,要讓員工承擔一部分市場風險,這樣才能激發起他們對經營管理的關心和熱情。這意味著工資不能還是像以前那樣,單純依靠工作或年功來決定,而應該與工作業績掛鉤,與企業效益保持一定關系。基于這樣的認識,工業發達國家的工資制度發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。
第一,為適應組織扁平化、柔性化變革,工資制度朝著以更少的崗位等級為依據的方向變化。如新聯合汽車公司參考和融合日本汽車公司的做法,對工作進行了合并和組合,大幅度削減了崗位等級,使工資制度變得十分簡單,易于操作。傳統的美國汽車公司,崗位劃分細致到200多種。而在新聯合汽車公司,只有一般操作和維修保全兩種崗位,工資也只有兩種。
第二,為了開發和發揮員工的能力,根據能力提高狀況決定的以技能、能力為取向的工資制度有所增加。
第三,為了確保工資管理的靈活性,同時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,按照個人、集體對企業業績的貢獻程度決定的工資有所增加。
第四,中央集權型的集體談判對工資決定的社會影響力下降,企業層面上的集體談判對工資決定的影響力增強。隨著集體談判形式的變化,工資決定的主體正在從產業工會、行業工會轉向企業工會。
劉湘麗認為,通過上述分析,結合我國現狀,可以得出以下啟示。
一是工資制度是在經濟發展階段、法律、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下,企業和工會根據所處的競爭環境等具體條件進行協商的產物。因此,在設計現有企業的新工資制度時,要首先分析相關的社會條件,確認在立場及利益上既有分歧又有一致點的勞資雙方。
二是工資制度的設定要依據科學的理論和方法。關于工資制度的經濟學研究和具體操作方法已經取得了可觀的進展,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可以增加公平性和提高效率,減少制度改變的操作成本。
三是在參照國外經驗時,不僅要注意勞動力市場、行業及社會文化等宏觀因素,更需要深入研究企業的生產技術體系、勞動組織形式、現有工資支付習慣、員工心理等微觀因素,切忌生搬硬套。
四是我國企業以勞動力成本低為競爭優勢之一。但隨著競爭形勢的變化,我國企業必定要向高層次技術發展,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。而這些離不開人的力量。機械、設備等硬件技術可以引進,甚至關鍵技術開發人員可以從國外引進,但不可能從國外引進大量的技術工人。因此,在設定工資制度時,要從長計議,利用工資制度去刺激員工的積極性,使人力資源在技術創新、提高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