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瑞是廣州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應屆畢業生,跟其他同學不同,羅瑞于今年初就跟一間傳媒公司簽約,成為傳媒行業的一員。初入職場,羅瑞雄心壯志,“培訓期間,同是應屆畢業生的同事相處就像跟學校一樣,大家都是兄弟姐妹,那時還沒意識到競爭。”羅瑞說半年入職考核期,她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來的。“正式就職時,感覺一切都變味了。潛意識里大家都開始拼了,交流也少了,因為彼此都擔心雙方知道自己今天完成的任務,現在無形中就凝造出一種競爭氛圍。”
在與筆者交流時,羅瑞從神情和談吐舉止間都表現出一種泄氣的情緒。上班前兩個月,羅瑞都沒完成公司下達的指標,反而還要倒扣底薪。“同學都覺得我這份工作光鮮,有底薪有提成,如果一個月奮力工作的話,一個月5000元絕對沒問題。眼看其他同事都拿高薪,自己卻被扣底薪,心里不好受。”羅瑞說,在培訓期間表現良好的自己到現在似乎變了另外一個人。“生存的壓力太大,以致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能否適應現在的工作。”時下,羅瑞透露她正考慮著辭職,畢業后再回清遠老家工作。
其實,像羅瑞一樣面對生存壓力的職場新人并不少見。據統計數據顯示,廣州近半數受調查的職場畢業生表示容易產生抱怨情緒,整天焦慮不安,情緒不穩定,失眠等。同時,發展能力被透支,形成了職場畢業生的另外困境。
“早起擠車,高昂的消費……剛出來工作也不好意思再叫家里給錢,生活都是靠信用卡。”在越秀區某網絡公司上班的陳輝也有羅瑞的感受,“為了一份高薪,不得不參與競爭當中。”陳輝略帶疲憊說道,“每天過著偽幸福的生活!”
據調查顯示,目前白領群已經呈現出疲憊的狀態。不少80后、90后應屆畢業生表示工作出來追求的目標出現了“返祖”現象,除了為五斗米折腰,還得為社會送上自己的自尊。
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心理輔導陳老師認為,企業有責任去關注員工的心理狀態,及時為員工做思想工作,在必要時應減輕員工的工作量,力求對方恢復最佳狀態。而作為員工,應該要學會自我排解壓力,心理調節是必不可少。將緊張的步伐放慢下來。